医生最不提倡的8种行为,很可能影响你的治疗!
就医过程中,你留意过自己的言行吗?不经意的一句话、一个举动,不仅可能引起医生的困扰,更可能危害你的健康。
“医生,我这个病很急,能先给我看吗?”“大夫,我就问一句……”无论候诊大厅,还是医生诊室,都会有一些患者为能提前看上病“插队夹塞”。
专家表示,挂号本是为了保证所有人享有均等的就诊时间和质量,随便插队问话不仅干扰其他患者,更会分散医生注意力,是一种严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。
“医生思路突然被打乱,匆忙回答的问题也很难保证准确性。”专家呼吁,患者应多一些耐心,若时间有限,可通过网络提前预约,按就诊时段前来就诊。
在门诊,经常会有人拿着亲戚、朋友的一大堆化验单、片子挂号看病,这总是让医生左右为难。
临床证明,影像检查在诊断中只能作为部分证据,仅靠一张片子来看病,很难判断疾病与影像之间有多大的相关性。
患者对病症的描述、近期感受变化,以及医生对病人的查体结果要占30%~40%。
这种情况下,大夫只能帮着看个大概,病人自己不来很容易贻误诊治。
一般中医会拒绝这种看病方式。“中医讲究‘望闻问切’,如果病人的脉象、面色等都难以查看,更无从诊治开方子了。”
因羞于启齿,隐瞒病情成为妇科、男科和一些感染科比较常见的现象。“大夫,我这个病因不太好说。”“其实……我也不知道怎么感染的。”
一些涉及病人隐私的病症,患者在表述时常会有所保留。但临床上,隐瞒可能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处方决定,干扰治疗效果。类似的情况还有故意夸大或说轻病情。
无论出于什么目的,都不应刻意隐瞒关键信息。若实在不方便谈及,可将最核心病症信息告知医生。
“第一次疼是什么时候?”“就是昨天……不对,好像前天就不太舒服。”“你出现这种情况几次了?”“应该不是第一次,但几次我也记不清了。”
门诊中,这种“一问三不知”的情况时常会干扰医生的诊断。“病人提供的有效信息越多,我们越容易做出准确的诊断。如果他们自己说不清,医生为了排查可能病因,难免要开出更多检查。”有些对时间要求极为严格的治疗,如溶栓、解毒等,不准确的信息可能会直接造成生命威胁。
专家提醒,有中风、心脏病等慢病的患者,一旦感觉身体不舒服,必须牢记发病部位和时间,最好自己做个日常记录,就诊时带好。
健康人群平时也要留意自己的睡眠、饮食、意外伤害等情况。
“别的医生和你诊断结果怎么不一样?”“以前那个大夫说这个药得一直吃,你怎么给我停了?”
一些疾病的病程发展快速,前一次和后一次的诊断结果完全不同是有可能的,且每个医生临床经验不同,对病情的判断也会受到影响。“多听听不同医生的看法是有必要的,但类似的质疑如果太多,会破坏医患信任,影响医生的客观诊断。”
网络搜索越来越简单,自我诊断的人也越来越多。“大夫,我是肾阳虚,你给我开点补肾虚的药吧。”“医生,我嗓子疼,给我开点消炎药吧。”
网络让健康养生信息更易获得,也能让老百姓学到更多健康知识,有些老年患者还会积极参加养生讲座、买健康类图书报刊学习,这些都是好事。但学习归学习,切不可过度“迷信”。
医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,每个人的病情复杂程度各异,片面对号入座极易造成误判。
治疗过程中,有两种病人常有半途而废的想法。一种是刚刚看到疗效,感觉不错,就着急着出院停药;另一种是暂时没看到疗效,就换药或放弃治疗。
一些感冒、发烧的病人经常是症状刚见轻就不管了;一些肿瘤、代谢疾病治疗周期长,很少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,患者也容易放弃。
怕有副作用私自减药,复查说不来就不来,把改变生活方式当耳旁风,就连最简单的按时吃药,很多病人都做不到。
病人的依从性对疾病最终痊愈至关重要。,无论是哪种不遵医嘱的行为,都可能拖长病程,阻碍身体康复。
要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,就要相信医生,遵医嘱是患者必须做到的首要任务,容不得打一点折扣。